桂林好医生为出院患者提供24小时在线咨询,素未谋面却是患者家属最信任的朋友

2023-08-20 19:32:35    来源:凯迪网

加为微信好友11个月,请教病情问题30次,语音通话60分钟,视频通话116分钟……这是市民刘静辉和桂林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一病区主治医师李小玲的微信联系记录,这期间,两人一直没见过面。

刘静辉说从母亲入院到出院静养,她一直用各种问题“麻烦”李小玲,但李小玲就算是在带着孩子休假,也会接听她的电话。刘静辉感念李小玲的医德医风,特意拨打桂林晚报的报料电话,希望能表扬这样一位好医生。


【资料图】

素未谋面却一直“出谋划策”

刘静辉的母亲去年突发脑梗,住进了市人民医院的神经内科,后转入重症医学科。

经过全力救治,老人被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但因为病情太重,做了气切,只能靠呼吸机呼吸。猝然面对这种情况,刘静辉和家人茫然无措,这个时候,医院给了她一个电话号码,告诉她:“你有什么问题,可以联系李小玲医生。”

这一串11位数字的号码,让刘静辉看到了希望。

“和李医生讨论完我妈的病情后,我小心翼翼地询问可不可以加微信,李医生爽快地答应了。”刘静辉回忆。

去年10月,刘静辉将母亲接回家静养,由于一直戴着呼吸机,老人无法动弹,不能说话。呼吸机怎么调试、尿袋怎么处理、怎么判断病人的状态……一系列的家庭护理问题摆在了刘静辉和家人面前。

“李医生,我妈听起来有点喘,是不是有痰?”怀着忐忑的心情,刘静辉向李小玲发送了第一个微信求助问题。很快,李小玲便有了回应,她细致地解释了怎么判断老人是否卡痰,如果卡痰怎么调试呼吸机,如何吸痰等问题。

“当时已经是李医生的下班时间,她完全可以不回。毕竟我妈已经出院了,而且又是在她工作时间外。”刘静辉说。

之后,刘静辉和李小玲的微信聊天逐渐增多。“我们会请教李医生各种问题,关于呼吸机、伤口、褥疮、尿袋、咳喘、吸痰……只要遇到拿不准的,我就会发微信给李医生,她都会回答。”刘静辉说,而且李医生从来不急躁,她总是平缓温柔耐心地回答每一个问题,“光听到这样的声音,我们家属的心都能安定几分。”

母亲住院时,李小玲在重症室抢救老人,刘静辉在外面等待,两人没有见面;加了微信后,李小玲所处科室特殊,两人没有机会见面;母亲出院后,两人更没有“理由”见面,但将近11个月的交流,刘静辉已经把李小玲当成最信任的朋友,她也在心中描绘了李小玲的样子——“李医生一定很温柔,对人极有耐心。”

视频连线指导急救

加为好友后第12个月,刘静辉终于和李小玲见面了,虽然第一次见面是通过微信视频。

今年7月,刘静辉的母亲在无意识下,自己将呼吸机的管子拔了出来,幸亏刘静辉和哥哥及时发现,但他们又不知道怎么安装上去,一时间急得浑身冒汗。

着急之下,刘静辉第一时间想到了李小玲,她马上给李小玲打电话。得知情况后,李小玲回拨了视频电话进行指导。刘静辉说,在通话中,她时不时能听到小孩子游泳嬉闹的声音,后来才知道当时李小玲带着孩子在外地休假游玩。

虽然李小玲通过视频耐心指导,但刘静辉和哥哥轮番尝试也无法将管子重新插入气切切口中,最后赶紧拨打了120急救电话。这期间,李小玲全程在视频电话中“陪同”,在急救过程中,李小玲还和出诊医生远程“会诊”,一起讨论老人的病情。也是这次意外,医生急救后发现,老人其实已经可以脱离呼吸机自主呼吸了,后来就将切口进行了缝合。

老人脱离了危急情况,李小玲还是不放心,她第二天回到桂林后,专程联系刘静辉,上门查看和处理了老人的气切伤口,并仔细嘱咐了一些注意事项。

“医生,真是太感谢你了,请问您贵姓啊?”看到李医生这么负责,刘静辉的父亲很感动,他上前询问。

老父亲的一句话,让刘静辉笑了出来,她告诉父亲:“这就是一直在微信里照顾妈的李医生啊。”而此时的李小玲也摘下了口罩跟老人打招呼,并拿出工作牌给老人看。刘静辉说,就是这一刻,他们才知道一直喊着的李医生名叫李小玲,这么长时间的帮助,她就像雷锋一样做好事不留名。

“这是我们真正第一次见面。”刘静辉说,李小玲果真如同她想象的一样,专业负责,温和有礼,恬静的面庞下有一颗温暖的心。

为“双向奔赴的依恋”提供专业支持

刘静辉感恩李小玲的医者之心,她在采访中一再强调,对于患者来说,李小玲的执业时间已经不再是8小时,而是24小时,而她也不仅把医生当做一份职业,更是一种内心的责任,这样的医生就应该表扬。

其实,跟刘静辉有同样感受的患者以及家属还有很多。一位兴安的渐冻症患者,回家静养后,李小玲一直指导家属对病人的护理,当病人的病情发展到无法自主进食和呼吸后,李小玲视频指导他们怎么使用呼吸机,怎么配制专业流食照顾病人。另外一位做了气切的患者,李小玲也通过微信“24小时”指导家属怎么为病患翻身、如何使用静脉营养剂、发烧怎么处理等问题。正是因为细心负责医德高尚,李小玲在医院里,被评为优秀医生。

面对这些表扬,李小玲常说,最开始做医生时,其实她也是一板一眼的,但随着从医时间和医术的提升,尤其是当她做了母亲后,她对病患有了更多共情,她更能站在病患的角度想问题。

更让李小玲坚持下去的还有领导和同事们的支持。“他们也不觉得这是一种负担,反而鼓励和协助我做‘8小时’之外的工作。”由于科室的特殊性,李小玲接触的大多是重病或者生命快要走到尽头的患者,李小玲说,这时候医生对家属的支持是很重要的。有些病患出院了可能也无法自理,有时候甚至谈不上生活质量,但病患自己有求生的渴望,而家人也对病患有感情上的依恋,“这时候我们的介入,其实就是给这种‘双向奔赴’的感情一种专业支持。”李小玲说。

一天到晚围着工作转,24小时微信都在解答问题,李小玲坦言自己也会觉得累,但她的心是充实的。她说,做医生的时间越久,越能遇到生命中不同的悲欢离合,在面对形形色色的病人时,她也希望通过自己的付出,能为梳理错综复杂的医患关系添一份自己的努力;更重要的是,医者父母心,从业越久,也越能体会生命和健康对个人和家庭的意义,而自己的责任就是给生命支持,给病患尊严,给自己安心。

8月10日,刘静辉和家人为李小玲送去了感谢信和锦旗,她说再多感谢都不过分,她要替所有患者表扬这位好医生。

来源:桂林晚报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